请输入关键字
Menu
协会新闻

王勃华秘书长接受中国经济时报专访

2015/08/20

光伏行业发展前景调查报道(3)

 

 

 

本报记者 王小霞

 

 

 

 

去年8月,出于保护国内多晶硅行业正常竞争和贸易平稳发展的考虑,并进一步封堵我国贸易救济措施的漏洞,我国商务部发布了“58号文”(《关于暂停太阳能级多晶硅加工贸易进口的公告》),并给予多晶硅企业加工贸易一年的延缓期。到今年9月,加工贸易手册将面临失效,进口多晶硅将不能再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开展进出口业务。

 

 

近期,国内一部分上游企业呼吁彻底关停加工贸易;但同时,不少中下游企业则纷纷呼吁继续延缓加工贸易政策。一边是中下游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呼吁延续加工贸易;一边是国外企业通过加工贸易大量出口多晶硅到中国外贸加工企业,加剧了国内多晶硅竞争,面对这样的两难局面,加工贸易政策又该如何选择?

 

中下游企业担忧重返“寒冬”

 

 

2014年年初,我国商务部发布了对原产于美国、韩国、欧盟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反倾销/反补贴最终裁定公告,政策发布后,我国加工贸易项下多晶硅进口量激增。为进一步封堵我国贸易救济措施的漏洞,商务部于2014年8月起暂停受理太阳能级多晶硅加工贸易进口业务申请,但考虑到下游企业,决定给予加工贸易一年的延缓期,到今年9月,加工贸易进口渠道将被关停。

 

 

“禁止多晶硅加工贸易,将使硅片及下游电池组件的成本大幅增加,失去盈利能力,全球竞争优势被严重削弱,打破了国内光伏产业上下游均衡发展的态势,最终伤害产业整体发展。”西安隆基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钟宝申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硅片企业比海外仅有8%—10%的成本优势。如改用一般贸易方式进口,增加了多晶硅进口关税、反倾销及反补贴税、增值税及资金占用成本,使得原料采购成本增加10%—60%以上;多晶硅料占硅片成本比重约为45%,最终硅片成本会上升5%—30%以上,我国硅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将消失,而韩国Nexolon以及台湾绿能、中美晶等海外硅片厂商则可以获得低成本的多晶硅、强化自身成本竞争力。

 

 

与此同时,在成本显著增加的情况下,单晶硅片行业盈利能力将大幅减弱。目前单晶硅片行业毛利率仅10%—15%,采用一般贸易方式后,很多企业如中环、卡姆丹克、隆基等国内主流单晶硅片厂商将从盈利转为亏损,或者从亏损陷入巨亏。企业和行业将无法生存,更无法投入研发和设备改造升级。

 

 

而在天合光能有限公司高级公关经理刘译阳看来,禁止多晶硅加工贸易后,下游电池组件企业在国内和海外双重夹击下将由扭亏为盈再次面临亏损。

 

 

据了解,多晶硅成本占终端产品组件生产成本20%左右,采用一般贸易方式进口多晶硅,将导致组件生产成本增加1.4%—12.2%。而目前电池组件行业毛利率刚刚有所回升,达到15%左右。

 

 

“如果关闭加工贸易,将进一步加大企业成本。”刘译阳告诉本报记者,2014年中国硅片、电池、组件产能各有50GW以上,能够存活和生产的仅有30GW左右。目前为止,因经营困难导致关闭的80%为中小企业。如果禁止加工贸易,光伏下游企业对外面临欧美新一轮双反,对内则面临关税成本增加,在内外交困下,下游企业将进一步失去竞争力,最终导致大量关闭或者转移产能。

 

多晶硅料严重依赖海外进口

 

 

“目前国内大多数以出口为主的中下游制造商生产高效产品的多晶硅料还是以海外进口为主,原因是国产料虽已具备国际竞争力,但性能不稳定。目前,英利、天合、晶澳、隆基、中环等是前几大多晶硅进口商,而国内高效产品也主要出自这几家供应商,其多晶硅料严重依赖海外进口。”钟宝申告诉记者,国产多晶硅品质尚无法满足高效硅片的发展需求。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国产多晶硅品质不如进口多晶硅稳定,例如:N型单晶的少子寿命规格为≥1000us,国产多晶硅在此规格要求下的不合格率为15%-20%,而进口多晶硅的不合格率仅为0.5%-0.9%。因此,关闭加工贸易将导致高效单晶的成本增加,使中国在高效电池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不利于产品升级,长期会使中国硅片企业失去竞争优势。

 

 

“与此同时,国产硅料供应能力有限,无法满足国内中下游需求。”刘译阳告诉记者,据悉,2014年,我国多晶硅企业开工数量增加至18家左右,产能达15.6万吨,产量实现13.2万吨。

 

 

2014年我国硅片产量38GW,对硅料的需求量至少在20万吨以上。现阶段国内下游企业必须进口多晶硅才能保证生产需要。

 

 

除此之外,多晶硅进口加工贸易终端产品的消费市场在海外,硅料价格高低并不是中国消费者买单,但提供了中国的就业和国内企业的利润。

 

 

2014年全国多晶硅产量达13.2万吨,多晶硅进口量为10.06万吨。2014年国内终端消耗的多晶硅粗略估算最多达6万吨 (以2014年国内装机10.62GW,其中90%以上为多晶,每瓦消耗多晶硅料5g粗略估算)。而海关统计的2014年多晶硅出口量仅为0.23万吨,也就是说,包括进口的多晶硅在内,共17多万吨多晶硅料以硅片、电池、组件等产品形式出口,用于国外市场。

 

 

“因此,有理由相信,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的多晶硅料最终都是由海外市场买单,对于国内多晶硅产业的发展并不形成威胁。”钟宝申认为,关闭加工贸易只能减少中国就业机会,削弱企业竞争力。

 

向左或向右 政策陷入两难

 

 

关停加工贸易?抑或继续延缓加工贸易?

 

 

对于关停加工贸易,记者采访的多位中下游光伏企业负责人表示,中国商务部一旦决定关停加工贸易,那么2015年和此后,将形成多晶硅产业的一枝独秀,市场持续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企业毛利率可能高达30%以上,甚或形成1-2家的超级垄断巨头;而国内下游高达40GW的硅片、电池、组件产能要么陷入亏损,要么选择加速撤离国内。

 

 

上述负责人表示,希望政府能够及时注意到产业和市场的变化,继续延缓加工贸易,既能保护下游,又能争取时间与美国贸易争端谈判,最终形成双赢,这也符合上游多晶硅产业的长远利益和国家利益最大化。毕竟下游的发展和繁荣,才能保证上游的生存。

 

 

但是,继续延缓加工贸易又会带来什么呢?

 

 

一位不愿意具名的多晶硅企业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延缓加工贸易政策可能会让国外企业利用我国的这一政策口子大量出口多晶硅到中国市场。

 

 

上述人士表示,今年以来,欧盟、美国等国外企业通过暂缓的加工贸易政策大量出口多晶硅到中国市场,实际上规避了中国对多晶硅进口的反倾销税,让我国针对上述各国采取的反倾销措施成为摆设。

 

 

来自海关的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中国自德国进口多晶硅量创历史新高,环比大幅增加了24.8%达到3667吨,占4月份总进口量的33.7%。其中,按加工贸易方式进口多晶硅达1871吨,占自德国进口总量的51%。

 

 

与此同时,4月份自美国按加工贸易方式进口多晶硅量为1445吨,占当月自美国进口总量的91.2%,可见,尽管美国企业的税率都在50%以上,但实际上绝大部分通过加工贸易渠道进口规避反倾销税。

 

 

有业内分析人士认为,任何政策都会有两面性,加工贸易关停与否,可能都会对上、下游产业链产生影响。因此,建议政策不要一刀切,可以出台更细化的政策,有区别、差异化的政策对国内多晶硅产业进行保护。

 

 

“光伏中下游企业呼吁商务部继续双反的同时,对加工贸易实现延续和差异化政策。”钟宝申说,希望放开或者继续延长质量标准达到GB/T12963-2009《硅多晶》1级品的多晶硅加工贸易政策,以保障上下游企业均衡发展,实现“精准双反”。

 

        光伏行业发展前景调查报道(1)
        光伏装机“十二五”目标提前完成
        分布式发电将成发展重点
        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曾经几经沉浮的我国光伏行业今年再次迈步疾驰。根据国家能源局最新消息,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578万千瓦,这意味着,继风电之后,光伏也已提前完成“十二五”规划提出的装机目标。虽然行业发展速度迅猛,但一直以来,光伏产能过剩、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发电成本过高等问题备受各界关注和质疑。为厘清上述问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历时一个多月,先后采访了多位企业界人士、政府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业界专家,以期反映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真实现状和未来走势,提供决策参考和启示。
         根据国家能源局最新发布的《2015年上半年光伏发电建设信息简况》,截至6月底,我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578万千瓦,其中,光伏电站3007万千瓦,分布式光伏571万千瓦。这意味着,继风电之后,光伏也已提前完成“十二五”规划提出的装机目标。
        仅今年1—6月,全国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773万千瓦,比去年同期(330万千瓦)增加了一倍多。
        上半年装机量激增产业加速回暖
        “2013年下半年,光伏行业出现回暖苗头;2014年至今,光伏行业处于加速回暖状态。”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勃华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评价行业现状。
        来自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我国光伏产业开始呈现东、西部共同推进趋势,今年前6个月,全国新增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较大的地区为:新疆(含兵团)214万千瓦、内蒙古101万千瓦、浙江70万千瓦、甘肃61万千瓦、青海58万千瓦和江苏45万千瓦。
        不仅总装机量激增,光伏企业的经营情况也比较乐观。“从目前公布的企业财报来看,光伏企业的亏损面正一步步收窄,主流骨干企业毛利率已经回升到两位数。”王勃华表示。
天合光能有限公司高级公关经理刘译阳告诉本报记者,目前从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来看,光伏市场的总体形势都非常好。
         今年年初,全年全国新增光伏建设规模1780万千瓦的目标一发布,对我国光伏产业无疑是一剂强心剂。据了解,2014年全国新增光伏电站实际装机量只有10GW,按照今年17.8GW的目标,比去年增长了70%以上。
其实从2013年开始,一批利好光伏行业发展的政策就持续抛出,不仅国家能源局屡屡发文,工信部、财政部、发改委也出台了多份文件。业内戏称2013年是光伏产业的政策年,2014年是政策年的继续,2015年国家支持光伏行业发展的政策仍在不断出台。王勃华告诉本报记者,“最密集的时候,能源局一个月就出台了三份相关文件。”
        国内政策环境在逐步完善,国际市场发展环境也越来越乐观。从国际市场来看,光伏行业已经进入全球发展时代,全球每年装机量不断增长,普及面也越来越广。
       据2014年10月国际能源署预测,光伏行业2013年全球市场约38GW,到 2030年有望增长到123GW,2030年到2040年之间可能会出现每年市场需求200GW的高峰。王勃华认为,国际能源署的预测可能偏于保守,123GW的高峰值很可能会提前出现。
       西安隆基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钟宝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虽然目前我国光伏产品出口受到欧美 “双反”影响,但放眼全球市场,很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都表现出发展太阳能的需求,这对于我国光伏企业而言是体量非常大的市场“蛋糕”。
       根据相关报道,目前太阳能装机量仅3GW的印度提出在2020年装机量要达到100GW,缅甸、巴西等国正准备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光伏产业最早开始于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市场需求也主要来自于发达国家,但现在非洲、中东和拉美等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纷纷表现出发展光伏的强烈需求。”王勃华告诉本报记者,重视太阳能发电已经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产业发展尚存障碍
2011年和2013年是我国光伏行业两次从高峰跌落谷底的时期,当时行业跌落谷底的原因曾被认为包括产能过剩和污染问题等。
        2005年德国上网电价法出台后,全球光伏产业得到蓬勃发展,我国光伏行业也从2005年开始步入高速发展期。当时国家为促进太阳能发电的发展,给予了光伏产业较高的补贴电价,使得光伏产业的制造环节有利可图,资本疯狂涌入投建了大量生产线,这致使我国光伏行业产能大幅提升,然而市场需求却并未像投资者预想得那样迅猛增长。
        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光伏行业产能达30GW,而市场需求仅约10GW;2013年上半年产能达至40GW,但实际出货量仅为11.5GW。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成为当时笼罩光伏行业发展的阴影。
        那么,进入2015年,光伏行业是否仍存产能过剩问题?
       “现在光伏行业基本处于产销平衡状态,同时市场需求还在不断扩大。”钟宝申告诉记者,之前的光伏产业产能过剩只是阶段性问题。在钟宝申看来,光伏行业产能过剩与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产能过剩不同,光伏市场每年都以较高的速度扩大,装机量也在不断增长。经过几年的发展,光伏行业之前过剩的产能已被新增的市场需求消耗,并且市场已趋于理性,资本的进入也不再像之前那么盲目。
       钟宝申说,光伏行业在两次行业洗牌过程中,不仅过剩产能被逐渐消耗,一大批投资较激进、负债率高的问题企业也逐渐被淘汰出局,现在行业内留存下来的主要为优质产能。“更为关键的是,光伏行业已实现完全闭环的清洁生产,目前国内的大型光伏企业基本都是清洁生产。”钟宝申说。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徐征也对本报记者表示,自国家提高光伏企业进入门槛后,污染已经小了很多。而经过市场的几番淘汰和竞争,产能过剩、污染问题已经不再是阻碍光伏行业发展的首要问题。
       但是,摆在光伏行业面前的却也并非全是康庄大道。
       采访中不少业内人士都向记者表示,目前我国使用的太阳能产品大多为效率偏低的产品,而效率高的高端产品则主要销往国外。
      与此同时,与国外相比,我国光伏产业在产品核心技术掌握和成本控制方面仍有较大差距,例如在多晶硅的提纯技术方面,我国光伏企业与美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致使企业生产成本高,产品价格也比较高。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如果上述问题得不到解决,即使面对一系列利好政策,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也难言乐观。
       分布式发电或成重点
       最近,一款名为“全民光伏PVPlus”(下称全民光伏)的中介平台开始在光伏行业流行起来。据了解,全民光伏是普乐士推出的国内首个光伏资源撮合交易平台,被称作是光伏领域的“搜房网”。
       知道哪里有巨大屋顶的推荐者通过全民光伏平台推荐屋顶后,全民光伏将派人免费为业主的屋顶提供技术勘察和评估,从技术和经济层面看该屋顶是否适合安装光伏,并免费为业主提供预可研和设计方案服务。
      “两年内,全民都会知道光伏。”普乐士首席执行官、全民光伏联合创始人欧文凯这样说。
“未来,分布式光伏发电的潜力非常大。”徐征表示,地面集中式电站占地面积大,且适建地区主要集中在人烟稀少的西部地区,对输电线路考验大;相比较而言对环境要求没有那么严苛的分布式发电显得更具发展潜力。徐征指出,目前光伏的最大发展方向应该是与建筑相结合。
       钟宝申向本报记者透露,西安隆基今年会主动推广分布式发电,让太阳能发电走进千家万户。
       分布式光伏发电,一般是安装在居民住宅屋顶的光伏发电项目,与大规模电量输出的光伏电站相比,居民分布式光伏发电的特点是“自发自用、余量上网”,发出的电有相当部分被用户自身消纳,由此具有靠近用户、输电成本低、对电网影响小、选址灵活、应用范围广等一系列优势,是极具发展潜力的光伏应用方式,也是我国着力推广的未来电力生产方式之一。
       虽然分布式发电可能是未来光伏发电的重点之一,但推广也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障碍。
据悉,之前万达广场的一些项目曾想装上光伏发电以减少商业用电成本,但由于建设之初没有考虑到太阳能发电的问题,已建成的建筑楼顶铺满了通风管等设备,没有合适的地方装电池板、建电站,于是光伏发电的想法最终只能作罢。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分布式发电具体实践中还存在不少待解决的难题,如与业主单位签订屋顶租赁、电力上网的接入点增多后的成本控制、上网电能存在波动性等都制约分布式发电的推广和发展。“虽然说分布式发电从去年就开始热起来,政策也比较多,包括一些处理的方案都有,但实施起来还是有点困难。”

           光伏行业发展前景调查报道(2)
          五年后光伏发电成本可再降五成
          ——访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勃华
         虽然2015年光伏产业发展迎来重大利好,但一直以来,光伏产能过剩、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发电成本过高等问题备受各界关注和质疑。
       “事实上,经过近几年‘挤水分’后的快速发展,光伏产业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外界对光伏行业的很多评价仍停留在过去。”近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勃华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独家专访时,一一厘清了上述问题。
       朝阳产业 离不开政策支持
       中国经济时报:伴随着全球对能源、环境危机关注的不断增强,光伏产业在过去十年中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但从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历程来看,可以明显发现光伏产业对于补贴政策的依赖,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王勃华:比较依赖政策支持是由光伏行业的特点决定的。光伏行业目前有两大特点:一是战略性特点。当今世界经济发展面临两大主题,一是能源安全问题。传统能源越来越少,世界各国的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可开采量正在逐年减少,而中国各种化石能源的可开采量均处于世界平均水平之下,能源危机更为严重;二是气候变化问题,传统能源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排放是导致气候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将在同时解决上述两大难题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也正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在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投入巨资进行战略性布局的重要驱动力。太阳能光伏正是可再生能源中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也是近年来发展速度最快的。二是朝阳性特点。虽然光伏产业未来需求很大,发展前景被普遍看好,发展速度也非常快,但由于其产业化起步较晚,产业发展至今仍处于培育期内,产业的制造环境、配套环境、应用环境等仍处于逐步完善过程中,相对于传统能源生产成本仍相对较高。
        在这段时期内,光伏产业既非常重要又相对稚嫩,需要政策的支持。事实上,任何产业在培育期内都需要得到政策的支持,全球范围内对光伏产业实施政策支持最早的都是发达国家,如德国、日本、西班牙、意大利、美国等。可以说,光伏产业目前是一个全球性政策引导型产业及市场,尚没有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市场发展环境,不仅中国如此。所以,当前的政策支持,其目的正是为了快速发展壮大这一产业,使其尽快进入真正的市场经济形态,补贴的目的也是为了尽早取消补贴。
       产能过剩问题要具体分析
       中国经济时报:前几年,光伏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哄而上的现象,出现了一些落后产能。目前,光伏产业落后产能淘汰情况如何?
      王勃华:落后产能淘汰总体来看有进展,但还不是特别快,应该说任重道远,但是随着工信部、能源局等部门的 《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关于进一步优化光伏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关于促进先进光伏技术产品应用和产业升级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的出台,预计今年开始速度有望加快。比如多晶硅,最早开始大干快上的时候,全国大约有80家左右的企业投资做多晶硅,而2014年时开工企业只有18家,有的企业已经破产,这本身就是一种市场淘汰的过程。
      目前在产的18家多晶硅企业,整体产能达到了15.8万吨左右,2014年产量13.6万吨,产能利用率已非常高,其中排名前十的企业产能利用率超过87%,排名前四的企业产能利用率超过90%。虽然排名前十的企业开工率已非常高,但与当前市场约24万吨左右的实际需求相比,产量仍有一定缺口。2014年,我国多晶硅产品的进口量超过了10万吨。由此来看,一方面市场在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另一方面随着光伏产业的发展,市场对多晶硅的需求量还在增长。
       在电池片方面,落后产能淘汰还不是很多,但企业间兼并重组步伐正在加快。一方面,五、六年前上马的光伏电池生产设备用到现在竞争力已明显不如新设备,随着企业技术改造步伐的加快,将自我淘汰或升级部分落后产能,粗略估计该部分产能约有8GW左右。另一方面,企业间的兼并重组也在变相淘汰一些市场竞争力不强的企业。如晶科集团兼并浙江尖山光电有限公司;天合光能收购湖北弘元光伏51%的股权、合资成立湖北天合光能有限公司,并购东鋆光伏;顺风光电收购无锡尚德;协鑫集团重组超日太阳能;东方日升收购江苏斯威克新材料有限公司;隆基股份收购浙江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等等。这样的例子在光伏行业已有不少。
        中国经济时报:虽然今年光伏产业发展迎来重大利好,但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障碍,如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仍然突出,产品质量问题也受到普遍的关注,你怎么看这些问题?
        王勃华:光伏产业产能过剩是一个复杂问题,不是简单地用是或不是、有或没有可以回答的。我的基本判断是:中国的光伏产业目前是结构性、阶段性、成长中的过剩。其主要依据是光伏产业与一些传统行业如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的产能过剩相比有很大区别,上述行业市场已经基本定型甚至有的出现下降趋势,其产能过剩是一种绝对性过剩。而光伏行业的产能过剩则是相对的,因为目前全球光伏市场还在以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市场容量还远远没有到顶。相对于未来5—10年内全球每年新增装机量的市场前景预期,目前的产能水平不仅能够逐步得到化解,可能还需要进一步扩大。此外,当前国际化的市场分工格局还没有完全定型,在市场份额方面中国不排除仍有扩大的空间。在产品结构方面的表现则是,一方面低端产品过剩,另一方面高端产品不足。
        需要补充的是,一方面光伏产业投资成本已经今非昔比,冲击力已远低于过去。例如千吨级多晶硅生产线投资水平已从7亿—10亿元下降为2.5亿—4亿元,兆瓦级电池片生产线投资水平已从100万—200万元下降为50万—100万元。此外,各环节过剩情况不一,多晶硅环节2014年产能尚有缺口,硅片环节过剩情况小于电池片环节,电池片环节过剩情况小于电池组件环节。
       以往外界谈论较多的是电池组件环节,而电池组件恰恰是产业链条中最轻的轻资产环节,其生产线投资仅为电池片的1/3左右,所以不能用多晶硅的投资强度去评价电池组件。另一方面是随着技术进步、电池转换效率的提高,生产线的产能还会出现“自繁殖性”增长,这种自增长产生的产能增加是技术进步的体现,应加以区别并予以鼓励。
       另外,过剩并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贬义词,在一个产业发展过程中,保持适度的过剩不仅应该,而且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我们很难设想在一个供不应求、“皇帝女儿不愁嫁”的产业环境中,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会大力投资于技术进步,这从根本上不利于市场竞争,也是违背市场发展规律的。所以适度的过剩不但没有错,反而有利于行业发展,问题在于不能产生过度过剩。因此,对产能过剩情况的判断、把握和引导以及决策不能简单化。
       与此同时,质量问题将会是光伏行业未来竞争的焦点。总体来看,我国光伏产品的质量在不断进步,尤其是排名靠前的品牌企业,产品质量国际一流。但市场中有大企业也有小企业、有好企业也有差企业,产品质量的良莠不齐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整个行业的声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工信部、能源局等部委正在加快推动标准、检测、认证等产业环境建设工作,以期尽快做到有据可依,提高我国光伏产品质量。
       到2020年 成本可再降五成
       中国经济时报:虽然目前光伏产业的回暖迹象明显,但光伏行业的发电成本仍高于传统能源。在这方面,你有什么样的建议?
       王勃华: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但是必须看到,价差缩小的速度非常快。据统计,2007—2015年的8年间,光伏组件的市场价格从每瓦36元下降到现在3.5元—3.8元,下降了86.4%;并网光伏系统价格从每瓦60元降到每瓦7元—8元,下降了86.7%;逆变器价格从每瓦4元下降到了每瓦0.3元,下降了90%以上。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进步,到2020年,光伏发电价格再下降50%并进而实现平价上网是完全有可能的。由于归一化度电成本(LCOE)=寿命期成本/寿命期发电量,所以虽然在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等制造环节降低成本的空间已经相对较小,但在光伏应用技术方面还有较大的创新空间,通过应用技术创新、精细化设计和智能化运维管理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的应用效率并进而降低LCOE。此外,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使用成本以及融资成本等方面也还有一定的降本空间。
       需要指出的是,大家在关注传统发电和光伏发电的中间价差时,往往忽略了环保成本问题。传统发电造成的环保问题,需要环保领域花钱去解决,也是需要支付相当的成本。如果在传统发电成本上附加一笔环保费用,势必也会对两者的价差产生重大的影响。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光伏行业与其他很多行业的成长和发展都不太一样,民营企业的占比非常大,你对此怎么看?
       王勃华:中国光伏产业是非常特殊的一个产业,首先大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其中不少企业是借用了国外环境发展起来的,企业去海外上市,争取国外股民投资,设备和原材料也从国外进口,然后生产的产品又出口到国外(最多时95%以上产品出口),整个行业发展速度很快,在不到十年内形成了一支世界级的产业大军,为我国光伏市场近几年的高速启动提前准备好了强大的制造力量。
        当前,中国不少光伏企业都位列于国际市场第一梯队,如2014年多晶硅全球排名前10名企业中中国有5家;硅片全球排名前10名企业中中国有8家;电池片全球排名前10名企业中中国大陆有6家;电池组件全球排名前10名企业中中国有5家,且上述四个产业链环节的第一名均为中国企业,其中硅片和电池组件环节的前5名均为中国企业。这样的产业实力,国内很少有其他产业能与其比肩,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爱护。
       目前,正是光伏行业发展最为关键的时刻,一方面企业技术创新非常活跃,众多新技术经过近几年的积淀正在逐步导入产业化,企业面对的是不进则退的严峻局面,迫切需要来自各方尤其是投资领域的支持;另一方面,欧盟制定了“XGW计划”,在欧盟范围内集中优势力量、协调金融机构投资、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来建设世界最高水平的生产线;美国企业在制造业回归的前提下,也在加紧收购美国以外的(包括中国的)先进光伏生产线,以期占据光伏产品生产技术的制高点。
       总之,全球范围内的技术竞争正在加剧,面对以上现实,唯一的应对之策就是加快我们自身的技术改造和创新步伐,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政策的支持,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但从目前现实情况来看,很多金融机构不愿贷款给光伏企业尤其是制造企业,极大地制约了光伏制造业的发展。希望国家层面以及金融投资机构能够给予光伏产业更多的支持,让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能有更大的动作。
光伏制造业是光伏产业的根本所在,试想如果在我们经过艰苦的努力把市场做大的同时,制造业却失去了领先优势,把偌大的市场拱手让给国外企业,将会是怎样的一种尴尬局面。
 
       光伏行业发展前景调查报道(3)
       加工贸易手册将到期政策选择陷入两难
       去年8月,出于保护国内多晶硅行业正常竞争和贸易平稳发展的考虑,并进一步封堵我国贸易救济措施的漏洞,我国商务部发布了“58号文”(《关于暂停太阳能级多晶硅加工贸易进口的公告》),并给予多晶硅企业加工贸易一年的延缓期。到今年9月,加工贸易手册将面临失效,进口多晶硅将不能再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开展进出口业务。
       近期,国内一部分上游企业呼吁彻底关停加工贸易;但同时,不少中下游企业则纷纷呼吁继续延缓加工贸易政策。一边是中下游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呼吁延续加工贸易;一边是国外企业通过加工贸易大量出口多晶硅到中国外贸加工企业,加剧了国内多晶硅竞争,面对这样的两难局面,加工贸易政策又该如何选择?
中下游企业担忧重返“寒冬”
       2014年年初,我国商务部发布了对原产于美国、韩国、欧盟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反倾销/反补贴最终裁定公告,政策发布后,我国加工贸易项下多晶硅进口量激增。为进一步封堵我国贸易救济措施的漏洞,商务部于2014年8月起暂停受理太阳能级多晶硅加工贸易进口业务申请,但考虑到下游企业,决定给予加工贸易一年的延缓期,到今年9月,加工贸易进口渠道将被关停。
       “禁止多晶硅加工贸易,将使硅片及下游电池组件的成本大幅增加,失去盈利能力,全球竞争优势被严重削弱,打破了国内光伏产业上下游均衡发展的态势,最终伤害产业整体发展。”西安隆基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钟宝申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硅片企业比海外仅有8%—10%的成本优势。如改用一般贸易方式进口,增加了多晶硅进口关税、反倾销及反补贴税、增值税及资金占用成本,使得原料采购成本增加10%—60%以上;多晶硅料占硅片成本比重约为45%,最终硅片成本会上升5%—30%以上,我国硅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将消失,而韩国Nexolon以及台湾绿能、中美晶等海外硅片厂商则可以获得低成本的多晶硅、强化自身成本竞争力。
与此同时,在成本显著增加的情况下,单晶硅片行业盈利能力将大幅减弱。目前单晶硅片行业毛利率仅10%—15%,采用一般贸易方式后,很多企业如中环、卡姆丹克、隆基等国内主流单晶硅片厂商将从盈利转为亏损,或者从亏损陷入巨亏。企业和行业将无法生存,更无法投入研发和设备改造升级。
        而在天合光能有限公司高级公关经理刘译阳看来,禁止多晶硅加工贸易后,下游电池组件企业在国内和海外双重夹击下将由扭亏为盈再次面临亏损。
       据了解,多晶硅成本占终端产品组件生产成本20%左右,采用一般贸易方式进口多晶硅,将导致组件生产成本增加1.4%—12.2%。而目前电池组件行业毛利率刚刚有所回升,达到15%左右。
      “如果关闭加工贸易,将进一步加大企业成本。”刘译阳告诉本报记者,2014年中国硅片、电池、组件产能各有50GW以上,能够存活和生产的仅有30GW左右。目前为止,因经营困难导致关闭的80%为中小企业。如果禁止加工贸易,光伏下游企业对外面临欧美新一轮双反,对内则面临关税成本增加,在内外交困下,下游企业将进一步失去竞争力,最终导致大量关闭或者转移产能。
       多晶硅料严重依赖海外进口
“目前国内大多数以出口为主的中下游制造商生产高效产品的多晶硅料还是以海外进口为主,原因是国产料虽已具备国际竞争力,但性能不稳定。目前,英利、天合、晶澳、隆基、中环等是前几大多晶硅进口商,而国内高效产品也主要出自这几家供应商,其多晶硅料严重依赖海外进口。”钟宝申告诉记者,国产多晶硅品质尚无法满足高效硅片的发展需求。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国产多晶硅品质不如进口多晶硅稳定,例如:N型单晶的少子寿命规格为≥1000us,国产多晶硅在此规格要求下的不合格率为15%-20%,而进口多晶硅的不合格率仅为0.5%-0.9%。因此,关闭加工贸易将导致高效单晶的成本增加,使中国在高效电池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不利于产品升级,长期会使中国硅片企业失去竞争优势。
      “与此同时,国产硅料供应能力有限,无法满足国内中下游需求。”刘译阳告诉记者,据悉,2014年,我国多晶硅企业开工数量增加至18家左右,产能达15.6万吨,产量实现13.2万吨。
2014年我国硅片产量38GW,对硅料的需求量至少在20万吨以上。现阶段国内下游企业必须进口多晶硅才能保证生产需要。
       除此之外,多晶硅进口加工贸易终端产品的消费市场在海外,硅料价格高低并不是中国消费者买单,但提供了中国的就业和国内企业的利润。
      2014年全国多晶硅产量达13.2万吨,多晶硅进口量为10.06万吨。2014年国内终端消耗的多晶硅粗略估算最多达6万吨 (以2014年国内装机10.62GW,其中90%以上为多晶,每瓦消耗多晶硅料5g粗略估算)。而海关统计的2014年多晶硅出口量仅为0.23万吨,也就是说,包括进口的多晶硅在内,共17多万吨多晶硅料以硅片、电池、组件等产品形式出口,用于国外市场。
      “因此,有理由相信,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的多晶硅料最终都是由海外市场买单,对于国内多晶硅产业的发展并不形成威胁。”钟宝申认为,关闭加工贸易只能减少中国就业机会,削弱企业竞争力。
       向左或向右 政策陷入两难
      关停加工贸易?抑或继续延缓加工贸易?
对于关停加工贸易,记者采访的多位中下游光伏企业负责人表示,中国商务部一旦决定关停加工贸易,那么2015年和此后,将形成多晶硅产业的一枝独秀,市场持续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企业毛利率可能高达30%以上,甚或形成1-2家的超级垄断巨头;而国内下游高达40GW的硅片、电池、组件产能要么陷入亏损,要么选择加速撤离国内。
上述负责人表示,希望政府能够及时注意到产业和市场的变化,继续延缓加工贸易,既能保护下游,又能争取时间与美国贸易争端谈判,最终形成双赢,这也符合上游多晶硅产业的长远利益和国家利益最大化。毕竟下游的发展和繁荣,才能保证上游的生存。
        但是,继续延缓加工贸易又会带来什么呢?
一位不愿意具名的多晶硅企业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延缓加工贸易政策可能会让国外企业利用我国的这一政策口子大量出口多晶硅到中国市场。
       上述人士表示,今年以来,欧盟、美国等国外企业通过暂缓的加工贸易政策大量出口多晶硅到中国市场,实际上规避了中国对多晶硅进口的反倾销税,让我国针对上述各国采取的反倾销措施成为摆设。
       来自海关的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中国自德国进口多晶硅量创历史新高,环比大幅增加了24.8%达到3667吨,占4月份总进口量的33.7%。其中,按加工贸易方式进口多晶硅达1871吨,占自德国进口总量的51%。
与此同时,4月份自美国按加工贸易方式进口多晶硅量为1445吨,占当月自美国进口总量的91.2%,可见,尽管美国企业的税率都在50%以上,但实际上绝大部分通过加工贸易渠道进口规避反倾销税。
       有业内分析人士认为,任何政策都会有两面性,加工贸易关停与否,可能都会对上、下游产业链产生影响。因此,建议政策不要一刀切,可以出台更细化的政策,有区别、差异化的政策对国内多晶硅产业进行保护。
      “光伏中下游企业呼吁商务部继续双反的同时,对加工贸易实现延续和差异化政策。”钟宝申说,希望放开或者继续延长质量标准达到GB/T12963-2009《硅多晶》1级品的多晶硅加工贸易政策,以保障上下游企业均衡发展,实现“精准双反”。
 

友情链接